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 > 列表

旁观女儿掉进这个烧钱的“天坑”,我和老人之间产生了大分歧 速看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23-05-25 11:44:29

看点娃喜欢上十分烧钱却又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该怎么办?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难题。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这方面,家长到底该看重什么才能让娃得到有价值的收获?下文妈妈就从时下流行的手账,以小见大,看到了“有用”与“无用”的关联。


【资料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ID: pkumum)

文丨啾啾妈    编丨May

姐妹俩沉迷手账,无法自拔

我们家一直有逛商场的一系列约定俗成规矩,不能见什么要什么。

如果是去旅游景区的商店,作为纪念,可以选一样东西,自己做好决定,不能多买。

如果进商店前,和爸爸妈妈有约定,那可以在各自的预算范围挑选,不能超预算。

还有一个去年才有的约定,两姐妹根据日常表现,为自己“挣钱”,这笔钱是专门用来买手账用品的,在我们家被称为“手账基金”

说起手账,估计很多养儿子的姐妹不一定知道这是个什么鬼。但我估计,大部分养了小学女生的妈妈,很可能也被孩子们一同拉进了手账这个天坑。

所谓手账,是现在小女生圈子里很流行的东西。在我看来,做手账就是用贴纸、彩笔各种装饰,在漂亮的小本上搞装饰。

啾啾掉进“手账”这个天坑纯属偶然。

她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去包子姐姐家里玩。于是从比她高两个年级的包子姐姐那里,被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入手账深似海。

最近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一有点儿空闲时间,她就沉浸在做手账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她不仅自己做,还带动了妹妹,小女孩对这些东西似乎完全没什么抵抗力,妹妹现在对“手账”这件事也非常上瘾。

我也被她俩拉着认识了各种工具和材料,“小麻薯”“小刻刀”“离形本”“小黄铲”……

因为共同的爱好,两个孩子现在做手账的时候最能体现姐妹情深,互相切磋,互相给建议,她觉得这里可以画点什么,她觉得那里可以加点什么。

现在家里到处都是她俩的杰作……

对于两个孩子的这个爱好,我一开始没太当回事,以为两个人就是一时兴起,这阵风很快就刮过去了,没想到快一年过去了,她俩非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兴趣还越来越浓了。

啾啾居然还主动要求,想自己开一个社交帐号,录视频分享她的手账心得。

家里的老人看不太惯,不理解我怎么还这么“纵容”。觉得这项活动费钱又费时间,关键是没什么用!

我发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用和无用,好像是一个金标准。

家长认为有用的事情,孩子做的越多越好,但凡是家长觉得无用的事情,只要看到孩子在上面花时间,家长就控制不住的暴躁。

“有用的事”和“无用的事”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女孩儿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小学岁月,我也干过很多“无用”的事儿。

那时候我们都流行抄歌本,就是把当时流行歌的歌词抄在一个好看的本子上。我当时抄了好几本,而且每一本都抄得贼认真,比写作业写得还清晰好看,抄完歌词还要细心地装饰一番,俨然自己的一本“杰作”。

当时我们还流行收集各种明星的大头贴,把明星的贴画揭下来粘在自己各种本子上面,那时候热播电视剧的明星,《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都有各种尺寸的大头贴。

完了,暴露年龄了又。

总之,每个时代的小孩都有专属于她们这个时代的回忆。

其实现在回头看,那时候无论是抄歌本还是贴大头贴,都是“没用”的事情。

但也正是这些没用的事情,承载了很多童年快乐的时光。多少年以后,小时候做过的作业,考过的试,都已在记忆里变得模糊,但只有这些“没用”的事情,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心里甜甜的。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做很多事情都会被人问“这有什么用?”

可是,什么事情是“有用的”?什么事情是“无用的”?好像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划分。

一群人聚在一起吹吹牛,打打牌有没有用?给家人做一顿大餐有没有用?每天给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有没有用?

如果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有用无用”论,上面这些事可能都没什么用。但却可能给身在其中的我们带来非常美好的感受。

我记得蔡康永有句名言,“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

以前对这句话没有什么体会,现在越来越觉得,说得好像很有道理。

对孩子那些“无用”的兴趣,

我是这样看的

我一直是一个善于规划的人,从小一直被父母教育要做“有意义”“有用”的事儿,我也的确一直按照这样的标准在规划自己的人生。

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用心教育孩子。但年龄越大以后越发现,如果一直用“有用”“有意义”的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未免活得有点紧绷、也太累了。

所以,我现在反而更喜欢活得松弛一点,不去过多追寻每一件事情的意义。

1、既关注长远的意义,也注重当下的感受

我们80后这代人,就是活得太有意义了,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意义,每件事都要有用。

这样的价值观其实是上一代父母留在我们身上的人生烙印,因为他们那代人必须把自己的每分钟都利用好,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也不难理解。

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尤其是活到40岁以后,我开始不断反省,我是不是需要让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我是不是也要让我的孩子每一分钟都活得那么有意义?

我们的孩子已经做了太多有用的事情了,她们每天上课、学习、考试,剩下一点课外时间,真的没必要再让这点时间分分钟都有用。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体验,而不是事事都追求意义。

丰富的人生就是由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共同组成的,有用的和无用的人生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更丰富立体的百味人生。

所以现在,我既关注长远的意义,也非常注重当下的感受。

孩子们除了那些必须要上的课,必须要学的习之外,也可以去做很多很喜欢、很享受的事儿。

每个周末,我们专门空出一天去玩、去逛、去吃喝玩乐,也可以去各种博物馆、艺术馆,但我带她们去做这些事,并不是因为这些事多么有意义,我更期望她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些事儿,享受这件事。

长远很重要,当下的感受也非常重要。

2、人到中年,我越来越接纳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

这一两年,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取悦自己,也越来越能接受自己身上的某些人性弱点。

偶尔不开心就不开心,某一天很丧就丧点呗,没什么。谁说人生必须每天积极、每天开心、不能摆烂?

如果人生的所有意义都可以落实到一些有形的事情上面,那这个世界反而分外简单了,按照这个逻辑,世界首富应该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我现在反而觉得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上限的,是你到底能感受到多少幸福,感知到多少快乐,而不取决于你究竟拥有多少客观物质。

所以,人的感受力也非常重要。

现在,对于很多“天坑”,比如让人变美,让人获得放松、让人开眼界的很多东西,我不再带着强烈的阻抗说我坚决不接受。

有些我觉得值得的部分,也会心甘情愿地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些能带给人美好感受的东西,本身就自带价值,因为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性的需求。

对自己真实人性的接纳,也是自我接纳的一部分。

不光是对自己,还包括对我们的亲人、孩子、另一半,如果用更顺应天性和人性的方式去相处,大家都会感到更加舒服,也更融洽。

3、利用好孩子的天性,往往事半功倍

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是从两个孩子的“手账”说起的,咱们还是说回来。

估计有人还是担心,那孩子喜欢这些玩意,不停地买买买,就一直支持她们么?

我知道除了手帐,还有的孩子喜欢抓娃娃、拆盲盒……看起来费钱,又没啥用。

必须声明,顺应天性和解放天性绝对不是毫无边际的。

既然选择尊重人性,就更要学会利用好人性。

因为喜欢手账,为了能往“手账基金”里多存钱,对于两姐妹的管理反倒有了抓手。

她们明白为了“想要的东西”,要先完成“必须的事”,权利与义务之间是有关联的,即便是小孩子也不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今年我学会了“转念”,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不能改变的客观世界,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从学会了自己忽悠自己,我感觉幸福感都强了不少。

做饭不等于付出,而是在创造美好的食物。

做家务不等于劳碌,而是在改变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生活。

工作不等于贩卖劳动力,更是让自己增值的过程,是在为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于是,眼看着孩子们对于这些“无用之事”的浓厚兴趣,我也学会了转念。

松弛的妈妈才能养出松弛且容易幸福的娃娃,对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