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Copyright www.nengyuan.eeju.com 太平洋能源网版权所有
邮箱:93 96 74 66 9@qq.com
如果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中国九成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这条线以东,这条线就是“胡焕庸”线。1935年,胡焕庸将东北与西南两座平平无奇的城市连在一起,无意间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
“胡焕庸”线始终如一堵无形的墙,挺立在中华大地之上。这条线同样与中国的地貌、降水和生产方式的分割线高度重合。
【资料图】
约6500万年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青藏高原耸出地表,也就是中国地貌的第一阶梯;稍低一点的云贵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构成第二阶梯;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则成为第三阶梯。黑河至腾冲之间这条倾斜约45度的线,刚好介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蒙古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也就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的分割线。阶梯式的地形塑造阶梯式的气候, “胡焕庸”线成为中国400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
中国东部面向海洋,来自大洋的暖湿气流受到重重山脉的阻拦,形成丰沛的降雨,西部却不能享受到降雨带来的恩泽,400毫米等降水线由此形成。地形和雨量的不同,导致两侧演化出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地域文化,在古代东部以农耕为主,主张宗法,信仰儒教,实行科举,而西部则以游牧为主,崇尚血缘,信仰多元,多为部族。不过“胡焕庸”线并非一开始就形成的,它的演变与中国人口的迁徙密不可分。
西晋衣冠南渡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期停留在黄河流域,随着北方政权的崩溃,大量人口迁往江南。与衣冠南渡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安史之乱和宋朝南迁,期间也有短暂的太平时期,南方人口也曾部分回迁北方,但终究杯水车薪,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格局并未改变。与此同时,外来农作物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明朝时期玉米和番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涌入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爆发由此开始。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耕地不足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单位产量更高的玉米则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动力。此后玉米经福建传入江西、湖广,甚至翻山越岭进入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不过生命力顽强如玉米也很难在西部的高原和荒漠中扎下根来。
而东北的人口充实要相对晚得多,由于早期清王朝的封禁,东北长时间人烟稀少,这反倒为日本和俄国的侵略提供了便利。为改变这种现状,清朝在后期放开管控,随着关内人口的大量涌入,东北的人口密度开始大幅增加,至此“胡焕庸”线初步形成。
今天我们东部带动西部,大量优厚政策向西部倾斜,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西部地区“三线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等,但“胡焕庸”线也在发挥作用,人口数量依然是东多西少,差距并未缩小。
在民间,很多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东北也有不少人到南方过冬。以淮河为界划分南北,沃土集中在东南半壁,而刚好是历史上南宋的版图范围。
“胡焕庸”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称为“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它仿佛一条无形的生命线牵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你在线东还是线西呢?
文:闫老师,北京大学 硕士 博士,专业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某高校教师,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