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Copyright www.nengyuan.eeju.com 太平洋能源网版权所有
邮箱:93 96 74 66 9@qq.com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3D试衣目前可靠度
1.通过3D验证版型的可信度有多高?
在进行3D试身时,所得数据是否能够覆盖所有服装品类?几位芸友都认为从技术上来说,3D试样适用于所有品类,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以前没有3D技术时,有一道工序叫做“扎坯样”,与现在的3D试身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只不过一个是虚拟,一个是实体。但实际上客户通常并不需要在所有的场景中都使用3D试样,因为在选购服装时,有的客户更关注实际面料的手感和真人模特穿着的效果。
下图就是我们之前做的一个案例,由于模特的体态,会导致衣服前中起翘。正因为每个人的身形体态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技术应用中,业务层需要将虚拟和实际相结合。
2.当前的数字化面料测试手段是否满足3D试身
虽然3D试身技术本身已经渐趋成熟,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多数3D建模师缺乏打版经验,因此有时即使出现问题,也不敢确定是样板的问题还是建模师应用软件问题。这一点得到了同行芸友勇哥的认同,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只有在关键时刻他才能确定问题所在。这对3D服装建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3D技术真正好用,我们从业人员还需要补充相关技能。如果发现样板问题后自己无法进行修改,就需要联系供应商进行样板修改。
决定衣身平衡的三个要素:模特(与风格匹配的体型)、面料(物理属性和元素)以及版型匹配性。而当前的数字面料制作分为两点,一是材质,二是物理属性。影响服装最终形态的是物理属性,即面料的力学性能。当前的数字面料物理属性只能测试克重、厚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四个参数。但若要体现面料的褶皱细节,需要人为调整变形率和变形强度。
当前的数字面料测试方式,检查服装的基本廓形没有问题。但若要体现更多细节,需要在相同条件下,人为对比物理面料和数字面料并做出微调。以前有个客户要求西装的后面与前面保持平衡,他告诉客户后面需要有活动空间,否则穿上衣服后就无法活动了。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都如此,不要一开始就把版型定位为对或错,需要关注模特是否合适,面料风格是否匹配。
芸友Wenny Huang提到他们会使用相应的面料测试仪器对三个软件进行测试,扫描使用Vizoo,软件使用substance和xtex。然而,在运动面料和高端面料方面,感觉3D还很难达到最佳效果。根据三个软件的面料测试仪器的测试结果尽管差别不大,但测试结果可能不够稳定和准确。最终仍需要面料同事根据经验,对比面料实物进行手工面料属性的调整。
除了运动面料,羽绒服的效果也较难把握。因为3D以给衣片加压力的方式模拟充绒,无法精准判断充绒量于压力的对用情况,因此会出现较大偏差。另外,实际工艺中的车缝和压线会对物理属性产生影响,所以客户的走线也会影响最终效果。
3.3D中的舒适性测试可信度有多高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定制模特或从Alvanon购买数字模特的成本仍然较高。当前数字面料的属性测试只能测量克重、厚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但面料的细节仍然体现在变形率和变形强度上,缝纫线的张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芸友Wenny Huang认为对于新的版型而言,仅凭3D效果来决策还存在一定风险,因为现实工艺中存在许多因素未在3D中体现。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公司技术部门的担忧。芸友勇哥再次提到这与扎坯样有关,一比一还原样衣效果的时间成本较高,作为从业者,百分之七八十的效果已经足够使用,关键在于公司如何运用。
随着AI生成服装图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学习使用AI。如果3D技术仅停留在出图阶段,未来是否将难以保持竞争力。芸友Wenny Huang认为使用何种技术取决于公司使用技术想要达到的目的。有些公司为了标准化,将所有资产统一进行数字化管理、存储、调取和分析。
同时,将自己的版型标准化,作为基础块提供给供应商进行新款式开发,这种管理效果是可行的。由于自己不是设计师,她通常在需要测试版型准确性时使用3D。例如,裤子是否会卡裆等。而像瑜伽服或者运动功能类的服装,则会使用真人,未来也许是AI。而芸友勇哥认为3D和AI技术各自有优势,AI最终只是款式图,但3D数据化需要与生产对接。如果AIGC要推出工业版型,离不开3D数据化这条路。
此外,我认为还需要考虑应用者能够接受的误差大小。我们曾向领导提到使用的数字模特与实际人台存在差距,但我们认为这其中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而领导认为虚拟模特必须与人台完全一致才能进行试身。
事实上,虚拟模特与人台完全一致是非常困难的。进一步来说,即使是人台与面对的消费者,体型和尺寸也不会完全一致。未来通过算法自动生成3D图并非梦想。在现在的3D软件中,已经可以查看3D服装在模特身上的试穿受力图。服装企业引入3D后,大多数情况下是让3D建模师独自奋战,难以与其他技术部门进行联动或合作。
目前,大多数人对3D的了解有限,或者只是片面地看了一些宣传片,对3D的预期很高。因此,需要进行实操引导。此外,3D资源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特别是不同客户对不同体型的要求。
芸友勇哥认为目前的应用还以虚实结合为主,因为大多数人对3D还不够了解,包括技术和逻辑。这几年3D技术发展迅速,让一些从业人员感到困难。如果不是疫情和凌迪的大力推广,现在可能仍停留在个人玩家阶段。
3D软件中有应力图、应变图和试穿图3种示意图,但目前在3D服装制作中使用较少。有少数3D服装建模师会通过应变图查看衣片的被拉伸程度,判断纸样是否需要修改,以及结合面料的具体特性粗略判断舒适性。我们来看一张试穿图,现在Style3D可以自定义匹配压力值,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比如图中不同色彩对应不同压力值和面料的匹配度。图中这件瑜伽服,默认压力是120%,而这个面料的极限拉伸能否达到这一阈值是测试的前提。
我们的领导和Browzwear的华东区销售人员接触过,据他们介绍,Lululemon在开发时会使用3D软件中的试穿图。也许这可能只是销售人员的一种宣传说辞,但新技术的投入使用是趋势。芸友Wenny Huang认为实际上大部分瑜伽类产品的客户并不关注这个,因为他们更关注极限姿势、排汗、吸汗和透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真人试穿一次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去年我们在内部汇报中提到了这一点,不同面料在压力图方面的性能表现差异很大。此外,真人模特对于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因人而异,运动舒适性是运动类品牌非常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避免不了真人试穿。
并且,运动品牌对姿势的要求非常多样复杂,而3D软件中的运动姿势有限,不具备完整的参考。在软件中调整3D姿势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现实中可能很快就能完成。关于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软件开发本身也会针对这些局限做出升级。以前,所有面料的现实压力范围和拉伸范围都是固定的,不可自行设置。现在可以根据面料的实际性能,调整拉伸值的范围。
目前Style3D中自带了几十个运动专业姿势,可以根据面料的物理属性设置最大拉伸值,在软件版本升级后已经可以实现自定义3D模特的姿势,前提是3D模特具备骨骼。虽然仍然可能存在客户使用的模特和系统中的模特并不匹配的问题,但我们能够看到软件在突破这些局限上的决心。
二、不同角色对3D试身的态度,存在哪些阻力?
想要稳步推行3D试身,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1.传统技术人员对于3D试样的态度?
在推行3D服装试身过程中,大家感受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们是一家服装贸易企业,服装设计师都在国外,设计师的工作重点是查看实际样衣,因此如果我们提交的是3D样品,对他们来说,一方面无法解决工艺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很难把握模特的差异。
我们曾与3D设计部门的主管进行交流,他认为目前3D在面料模拟方面的仿真度还不够,并且工艺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对于3D能否验证样板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目前我们的3D设计师最喜欢3D的一点是可以通过3D服装展示不同的印花效果。这种方法成本低廉,时效快速,只需一套纸样和几个电子图稿。
芸友勇哥认为实际上这是一个数据化的问题,目前的数据积累还不足以让设计师感到便利,因此通常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设计师的观点:“这个和真实样衣还是有区别的。”结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作真实效果,但效率却提升不明显。其实与平面图相比,3D具有更大的优势。
我接触到的设计师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可能还没有习惯。从这一点来看,版师比设计师更愿意学习。对企业来说,工艺是已知条件,而版型、款式、搭配和色彩才是不确定因素,这些方面我认为通过3D已经完全够用。
芸友Wenny Huang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也许在款式筛选方面,3D具有更大的意义。等款式都确定之后,进入技术阶段时,无论是看3D样品还是看试身样品,都取决于各自的选择。的确,抵制工作模式和工作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在客户体验方面,我们接触过的客户更多地会使用3D进行选款,而仅有两个客户使用3D进行试身。在最近的广交会上,许多外国人看到3D技术都感到非常新奇,虚实结合的应用正在逐渐推动。现在美国也有一些品牌在积极推动使用3D技术,据说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合作的品牌中也有许多采用了3D技术。
2.3D建模师对于3D试样的态度是怎样的?培养3D建模师有哪些注意事项?
要让从业者接受3D技术,关键是让他们感到便利,数据化是关键。至于是否像真实样衣一样,芸友勇哥认为大部分服装从业人员基本上都能从经验出发做出判断,尤其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3D效果都超过了60%至70%的还原度。作为一名从事版师工作的人,他本人不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因此对3D技术持有信心。芸友Wenny Huang对3D技术也表示很有信心,但仍需要给客户时间来适应。客户的期望值是关键,经验丰富的客户更加要求样衣和3D模拟的一致性。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大致参考,3D技术已经足够了,只要能满足客户的期望值就可以控制好结果。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客户对于使用3D服装进行试身非常感兴趣。
我们公司有四位建模师,其中只有一位有七年的版师从业经验,其他三位有两年的助理版师工作经验,最后一位是直接从毕业后开始做3D服装建模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对于3D服装试身没有信心的却恰恰是那位有七年从业经验的同事。
我认为,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那位同事在建模操作上喜欢使用一些特殊的小操作来调整造型。另一方面,他对虚拟面料的各个参数并没有完全理解。此外,正如两位芸友所提到的,客户的期望值过高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内部建议不要使用3D中的特殊手段来调整3D服装。对于面料的属性,应尽量尊重测试结果,可以进行微调,但不能进行大幅度改动。我曾经看过那位同事制作的3D服装,他不太会通过面料的属性来调整服装。例如,制作裤子时,他会冻结腰头的橡筋层,但一旦取消冻结模拟,整条裤子就会下垂。
然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橡筋层的面料属性来解决。因此,我一直认为当前培养3D服装建模师需要两手抓。不仅要掌握软件操作和建模技能,还要了解打版方面的知识。勇哥提醒在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结构,不要过分纠结于每种工艺手法所产生的容差。他也反对在成品上使用固定针、冷冻等非常规操作。通过他给出的案例,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改前和改后的差异。
有丰富打版经验的3D服装建模师,可通过3D试穿效果确定样板的结构问题并及时做出修改。建议3D服装建模师同时补足打版和审版能力,如果有条件,可多进样衣车间了解样衣制作的各种工艺。同时,学习面料的专业知识。
3.不同类型的客人对3D试身的态度
我认为,在实际推荐3D服装时,我们应当说明目前3D服装能达到的程度和技术上的难点。
最近我们向一位美国客户做了汇报,客户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我们的领导态度相对消极。一开始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了统一标准,后来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发现,不同客户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我们仍在不断完善标准。
例如,一些客户特别关注压线的细节,而另一些客户只需要正反两张图。如果只有这些图像,侧面的一些印花效果等细节会被隐藏,客户可能会要求移动印花。我们的客户通常会具体针对某一款式提出要求,我们会在记录本上记录客户的习惯。
目前愿意使用3D服装试身的客人,大多在开发成本的缩减方面有较高的希冀。供应链成熟且能稳定跟上开发进度的客人,更多通过3D服装做印花效果。
我相信通过这种虚实结合与数据积累,3D技术的运用一定会更好的服务于行业发展。
庄主总结
一、3D试身目前有哪些可行性?
1.通过3D验证版型的可信度有多高?
在数字面料的属性准确、数字模特的好型正确的前提下,可满足大多数服装品类的试身需求,如T恤、衬衣、裙子、夹克等;特殊品类如羽绒服目前还不能采用3D试身技术。
2.当前的数字化面料测试手段是否满足3D试身?
当前的数字面料制作分为两点,一是材质,二是物理属性。影响服装最终形态的是物理属性,即面料的力学性能。当前的数字面料物理属性只能测试克重、厚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四个参数。但若要体现面料的褶皱细节,需要人为调整变形率和变形强度。
3.3D中的舒适性测试可信度有多高?
3D软件中有应力图、应变图和试穿图3种示意图,但目前在3D服装制作中使用较少。有少数3D服装建模师会通过应变图查看衣片的被拉伸程度,判断纸样是否需要修改,以及结合面料的具体特性粗略判断舒适性。
二、不同角色对3D试身的态度,存在哪些阻力?想要稳步推行3D试身,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1.传统技术人员对于3D试身的态度?
传统的技术人员认为物理样衣可暴露出3D服装无法暴露的工艺问题,在工作习惯上查看物理样衣对他们来说更可靠。通过3D服装与传统技术人员合作时,需要事先向对方明确3D服装无法和物理样衣完全一模一样,明确3D服装试身可检测的内容,避免对方因对3D服装的不了解而过度解读或完全不信任。
2.3D建模师对于3D试身的态度是怎样的?培养3D建模师有哪些注意事项?
多数3D服装建模师缺乏打版经验,且对服装的制作工艺不熟悉,多数情况下没有信心肯定3D样衣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样板问题;有丰富打版经验的3D服装建模师,可通过3D试穿效果确定样板的结构问题并及时做出修改。建议3D服装建模师同时补足打版和审版能力,如果有条件,可多进样衣车间了解样衣制作的各种工艺。同时,学习面料的专业知识。
3.不同类型的客人对3D试身的态度
庄主个人经历是,目前愿意使用3D服装试身的客人,大多在开发成本的缩减方面有较高的希冀。供应链成熟且能稳定跟上开发进度的客人,更多通过3D服装做印花效果。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转发。
欢迎关注冷芸时尚圈,本账号专注于时尚产业的应用型知识分享,更多详情可查看个人简介。